第二百三十一章 内隙初显(3/3)
超出他此前预料。
“当真错看了……”
李德裕喃喃低语,声若微尘。
他不由想起,在梓州与黄举天的第二次相会。
彼时黄举天一身戎装,言辞恳切,满口尽是对大唐的赤胆忠心、对天子的深切敬仰;
还主动请缨,要助他召集义军共讨国贼。
他只觉此子确实年轻有为,乃难得之才,加之天子李炎曾对其称赞有加,亲口誉为“大唐忠良”。
故当时,他只略作试探,便表黄举天为东川节度使,为其正名。
“而今看来,一切都是黄巢的伪装。”
李德裕翻至报纸第二页。
其上刊载的尽是东川民生政务:
何处修浚水渠,何处减免赋税,何处农户收成增了几何……
通篇不见一道讨逆檄文,无一字提及义军战况,无半句忠君报国、匡扶圣主之辞。
这才是最让李德裕心惊的地方。
黄举天手握重兵,坐拥东川,却不急举“救驾”之旗,反将心力倾注于这些细微民生,更借报纸广传于众。
或许——
他所图从来不是辅佐天子复位,而是要趁乱收揽天下民心,借这一纸旬报,掌控四海舆论之权。
待报纸传遍岭南、剑南,再顺江流布于江南,远播至北方中原……
到了那时,黄举天无需动用一兵一卒,就足以令天下百姓皆视他为匡扶大唐的救世之主。
而真正心系天子、矢志讨逆的他们,反而会被描画作“乱臣贼子”,百口莫辩。
李德裕愈想愈怒。
既愤于黄举天包藏祸心,也恼自己竟未能识破其真面目,将报纸撕成雪花,洒落城外。
恰在此时,铠甲的碰撞声、兵士的呵斥声中,混杂着一个熟悉的嗓门在高声嚷叫,依稀可辨“快开门!”“李相在否!”之类的字句。
李德裕蹙眉垂首,向下望去。
只见东门城楼处,一道高大身影正手提长枪,焦躁地来回踱步。
那人周身重甲,举止豪迈不拘,除却王仙芝,再不会有第二人。
李德裕转头对身侧守军吩咐:
“传令下去,开门容他一人进来。其余人马仍留城外,继续交战。”
守军领命。
不多时,东门打开道不宽的缝隙。
王仙芝率领一小队人弯腰而入,城门立即阖拢。
他一路大步奔上谯楼,刚至楼梯口便望见李德裕凭栏而立,满面汗水未及擦拭,就去拿李德裕跟前的水壶拔开塞子,猛灌几口。
喝至一半,他像想起什么似的顿住动作,望向李德裕,局促地问道:
“李相,这水……我能喝吗?”
李德裕见他这般模样,无奈摆了摆手:
“喝罢,无妨。”
他早已习惯了王仙芝这般不拘礼数的作风。
自一年前此人入府,他便知其虽粗莽少文,但心直口快、胸无心计。
说得再明白些,王仙芝所求之物,无非是高官厚禄、显赫权位,为此心甘情愿随李德裕出生入死,听从调遣。
只不过,李德裕知王仙芝战力卓绝,将他放在“假戏真做”的战场上,未免大材小用。
特地命他率领一队精锐,在彭山城外四野巡弋。
凡遇五里内形迹可疑、窥探战场虚实之人,一律格杀勿论。
五里外则无所谓。
毕竟,总得让交战的目击情报,适当传向外界。
按原定军令,王仙芝本该于入夜之前复命,怎的午时未至,他便匆匆赶回?
李德裕待王仙芝仰头将水饮尽,方开口询问。
王仙芝抹了抹嘴,嘿嘿一笑,转身朝楼梯口方向粗声喊道:
“带上来!”
便见他麾下两名军士,押着一名被反缚双手的青年走上谯楼。
青年衣着寻常、貌不惊人,面上却带着几处新鲜的瘀伤,神色惊惶,目光闪烁不定。
李德裕微微蹙眉。
王仙芝见状连忙解释:
“我今早带人巡至城西十里外,就见这厮躲在坡顶树丛里,朝这边战场张望!鬼鬼祟祟,一看就不是好东西!”
李德裕语气平淡:
“既如此,处决便是,何必特地带回?”
王仙芝挠了挠头,脸上显出几分犹豫:
“本来是要一枪捅了的……可他大喊自己是黄巢的义子,与咱们是友军,杀不得,这才请李相定夺。”
赤澈阁提供了平生假寐创作的《黄巢挽天倾》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二百三十一章 内隙初显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