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六章 王苏惣学(2/3)
“说得好啊!”王守仁对苏录半开玩笑半认真道:“有时候,我都搞不清楚,咱俩谁是谁老师。”
“那都没那么重要。”苏录笑道。
“哈哈,确实!”王守仁居然赞同道:“谁是谁老师有什么关系?悟出大道才最重要。”
很难想象这两个粗鄙野人一样的家伙,居然都是治《礼》的~~经过无数次的对谈,两人终于理出了世界观的脉络。下面该讨论人生观了“既然世界是‘心物二元、行之为桥’的,那君子的理想人格,就应该是兼具‘认知力、行动力与道德力’三者了。”苏录便顺着世界观的脉络道。
“嗯,君子应该‘明知识、致良知、笃践行’,三者皆备方为全人,三者皆登峰造极,则为圣人!”王守仁不愧是老牌标题党,马上就提炼出了核心卖点。
“请问老师,“明知识、笃践行’,弟子明白,只是何为致良知呢?”苏录请教道。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王守仁便道:“所以“致良知’便是通过修养去除私欲障蔽,以恢复心中‘天命至善的行动。”
顿一下他总结道:“结合进我们的理论中,便是‘本心发善,行事践善’八个字。”
说完他问苏录道:“弘之有何高见?”
“学生窃以为,老师的‘致良知’该再往前一步。”苏录便不客气道:“致良知不该只是一味教人‘为善去恶’。虽然所有经书都只教人向善,但毋庸讳言,人性自私。如果只教人做滥好人,那别人信我们的学说就会吃亏。”
说着他笑道:“老师,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买卖可没人做。”
“确实,但应该这样严格要求。不道德的学说不就是歪理邪说吗?”王守仁皱眉道。
“一门学说但凡要想发扬光大,就不能让信徒吃亏,至少让他们觉得自己没吃亏。”苏录道:“比方佛教,宣扬信徒行善积德,下辈子就可以投生好人家。这样信徒才会越来越多我们既然想演化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王守仁寻思良久道:“你说的也有道理。那你说该怎么进一步?”
“老师的‘致良知’,是扶危济困的善心。比方见山民饿肚子,良知会催着人去学农法,然后去教山民刀耕火种搭梯田这便是‘良知绑着责任’。”苏录说着提高声调道:“但是,帮人不能总让自己吃亏…既然帮着山民免于饥饿,那就应该享受他们的回报,至于回报是一部分收成,还是尊敬与威望,那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总之学生的观点是若只谈付出不讲回报,是没有人愿长久做的。当然,更不能只要好处,却不付出,那便失了良知的根,是无良了!”苏录说着忍不住吐槽一句道:“其实自古至今,天下也好,小家也罢,坏就坏在‘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上。”
“你这观点倒是符合孔夫子的论调。”王守仁笑道
赤澈阁提供了三戒大师创作的《状元郎》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二六章 王苏惣学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