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行业震动(1W)(求月票)(3/3)
对比,就更是有了留意。
李晖是23号抵达的申城,到这边是为改款汉兰达在申城车展的亮相做一些筹备工作,他在24号听到了网络流传的数据,对于九州数千的订单只是置之一笑。
新车企炒热度的稚嫩手段罢了。
然而,事情在24日的深夜出现变化。
李晖在晚上十点多结束酒局,乘车路过浦东的世纪汇购物中心,忽然不经意的瞧见了“碳硅”的名字,勾着脑袋回头看就觉那边灯火通明的还有人在。
他立即让司机从路口调头,再次路过的确认了这家碳硅集团4S店的情况。
临近深夜11点,怎么还会有员工和顾客在?
李晖愕然的下车,走进一瞧便被当成顾客接待,至此才真正见到“九州”的实物,摸到了车内的用料,瞧见了丰富的配置。
“先生,我们要下班了,明天或者哪天你有时间,我们可以接你试驾。”员工礼貌的询问李晖,“您留个联系方式,看看哪天方便呢?”
李晖只是摇头,不发一言的离开碳硅门店。
他坐进车里再看手表,时间已经超过11点。
李晖在门店里短短的十分钟,除了感受到最后的顾客不是托,还很轻易的发现一个共同点,出声的员工们都有些嗓音嘶哑。
百闻不如一见,见了之后再回想网传数据,心里便有点不寒而栗了。
六座车型,家庭用户,丰富配置,以及免费的牌照。李晖叠加之前知道的消息,知道碳硅集团是一家真敢于把补贴用到车身上的车企,而它不同于比亚迪强调电机在车速上的优势,已经开始贴合用户们更真切的需求。
他心情有些沉重,隐约出现一个判断,汉兰达要迎来挑战了。
李晖回到酒店,继续检索碳硅集团的相关消息,发现它并没有官宣的数据,而相关媒体也没进行过这样的报道。
难道网传数据还是有水分?只是申城门店的流量很大?又或者,碳硅集团在宣传方面的经验不足?
李晖心里存了疑问,转而便交代秘书在次日蹲守碳硅门店,直接用最笨的方法,一组组的数着一天的客流量。
到了25日的晚上,结束工作的李晖招来秘书。
“李总,我今天一组组的数了,差不多有将近150组客户。”秘书蹲了一天,也惊讶于碳硅门店的超负荷工作。
李晖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心里默算这种数据,认为碳硅的数千单确实掺水了,但没掺太多。
与直觉不同,广汽丰田的数据里显示,其实中高端车型的进店转化比率反而高于经济型车型,前者的目标客群精准,甚至可以做到30%-40%,后者则低到10%-15%。
越是高端的车型,竞品其实就那些,而经济型车型早就是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客户们可以比较的车型太多
李晖今天特意没有喝太多的酒,这会琢磨着碳硅集团的竞争,心里便直踌躇。
申城是汉兰达的重点城市市场。
或者说,北上广深这类被碳硅集团重点进攻的市场也是汉兰达的传统地盘,往年贡献了超过40%的年度销量。
现在冒出来一款这样的“九州”...最重要的是,新能源能够提供免费的牌照,这会叠加很大的优势。
汉兰达今年改款,年度目标是保9冲10,如果被“九州”分走蛋糕,那就真是一个大麻烦,因为,它不会仅在这一年产生竞争。
李晖颇为烦躁的在酒店里走来走去,心里满是对公司的抱怨。
他个人其实是比较看好新能源未来的,然而,广汽丰田是合资,所有的决策都必须通过5人董事会的全体同意,而日方偏偏坚决反对并限制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
截止到目前为止,广汽丰田只搞了一个小型车的纯电项目,这次也会在申城车展亮相,但它续航仅有128公里,设计又十分平庸,几乎必然会是一款失败货。
李晖对于这种决策很无奈,好在手里的业务都是很不错的。
但...
九州会是个威胁。李晖左想右想,致电了公司营销部的郭百迅,谈了自己的看法。
郭百迅颇有些不以为然:“李总,你是不是太重视了?他们这些搞电车的都是这么玩,比亚迪去年也是啊,一个月好几千单,结果一年就一万出头,要搞就搞纯电,碳硅搞个落后的增程,更是没前途,估计就吃两年补贴,最后不知道怎么接盘。”
这是当前市场的普遍看法。
李晖摇头:“碳硅的这个九州不一样。”
“它不是增程?”郭百迅笑道,“我相信咱们这肯定能出一款卖到30万的车,但绝对不会是碳硅这种车企。”
“反正,你给我搞份能引起舆论讨论的东西,我明天正好有采访,再找媒体谈谈那个增程落后的技术,谈谈一体化压铸的成本。”李晖不耐烦了,“特么的,碳硅在申城的门店一天接待的客户都是车展展台级别的了,你有空自己去看看,这个对汉兰达有威胁。”
汉兰达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差异化的竞争路线,过去是没有太多竞争的,也同样因为如此,上限也比较难突破。
这些年的销量都是在八万九万左右。
现在,九州是一条同样差异化的竞争路线。
以及,李晖觉得自己简直可以给个判断,九州就像是一款集国内供应链大成的产品了。
宝钢的钢材、华娱的抬显、宁德的电池..还有国外T1供应商的iBooster系统.
自主品牌当然可以很好,但现在的“九州”有点太好了。
李晖已经陆续看完碳硅集团的新车发布会,赞同俞兴的产业变革看法,毕竟国内政策的力度很大,但是,首当其冲就是变到自己手里的业务,这怎么受得了?
郭百迅还是觉得李总言过其实,但也答应下来,挂掉电话之后就让手底下的兄弟临时加班,炮制了针对碳硅车型的探讨内容。
到了2月26日,接受采访前的李晖忽然接到郭百迅的电话。
郭百迅:“九州真的不一样..”
李晖听着对面和昨晚明显不一样的声音,说道:“所以,我们要有一些正常的市场竞争。”
郭百迅赞同了这一点,又给予及时的提醒:“碳硅的俞兴是个很有性格的人。”
他认为,有性格就有把对方拖入舆论的机会。
新能源车型的市场认识薄弱,舆论可以成为一部分决定销量的力量,不管是技术落后还是电车玩具,标签一旦打上就没那么容易撕掉。
李晖明白老搭档的意思,紧接着便在采访中炮轰了新技术的应用,提及订单注水的乱象,奉劝新车企造车要脚踏实地。
人是在申城,采访是放在了网络,名又点了碳硅集团,戳的是九州得意的一体化压铸,就等着撕一撕了。
作为广汽丰田的副总经理,李晖在业内是有一定地位的。
他这一波下场,虽然没立即看到当事人的回应,但也着实迎来不少帮腔,最主要便是对订单注水的嘲讽,同时还有对九州配置的批评。
“这说的很明白了,百晓生论坛就是俞兴的,他在上面炒作订单罢了,什么供应商的员工,都是自说自话!”
“俞兴好好做他的互联网就行了,非要来汽车的浑水。”
“车上连冰箱都要搞了,想不明白,这个车真是太花里胡哨了。”
“碳硅集团有研究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间,不如研究研究怎么把车做到更好,这是我个人对俞兴的规劝。
李晖的下场带动了一批言论,而郭百迅的动作则证明微博的商业化确实比较领先。
不过,连他也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有新能源项目的创始人出来批评碳硅集团。
奇点汽车的沈海寅之前和俞兴在临港午宴有公开的交锋,这次瞧见广汽高管的批评,也在微博上表示:“我个人是不会买增程车的,不管它的配置有多高,因为,这样一款技术路线过度的车型,开个两三年就落伍了,只会伤害到那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消费者。”
李晖瞧见沈海寅这样的言论,暗地里倒是有些乐了,他可以负责任的说,国内基建发展还需要时间,未来至少五到八年都会存在一定的里程焦虑。
这一位嘛..或者证明了俞兴的人缘不太行。
连续两天的舆论上了热搜,但碳硅集团保持沉默的度过了二月份。
3月1日,《汽车商业评论》出了一期“何以称‘九州’”的报道。
记者邱嘉佑挥挥洒洒的汇总近几日的舆论风向,暗戳戳的把新技术的不稳定、增程路线落伍、消费者的顾虑、广汽丰田高管的批评、新能源项目创始人的言语等问题汇聚在一起的进行了讨论。
最后,他点题感慨:“碳硅集团把首款车型命名为‘九州”,自诩为华夏新能源汽车的代表,然而,这样一款上市数天便引来诸多争议的车型又何以称九州呢?”
“汽车工业尚未成功,自主品牌仍需努力。”
李晖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里转载了这篇报道。
只是,还没过多长时间,正当他在朋友圈里回复评论的时候,忽然瞧见另外一个人用“?”转载了一则最新的报道。
——碳硅集团发布销量二月第四周销量周榜,九州销售1215辆进入前十。
“2015年2月第4周,中大型SUV销量榜。”“第四名,碳硅·九州,1215辆。”
第四?1215辆??!
李晖愣住了,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之前还在阴阳碳硅那几千的订单是注水,现在这怎么可能实际交车就有一千多辆??
然而,榜单下面的小字给出数据来源,是出自中汽数据的上险量汇总!
李晖懵了,而伴随他的难以置信,来自碳硅集团的周榜迅速席卷了整个行业,又继续往业外蔓延。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可能,碳硅集团这样一个新车企怎么可能杀入中大型SUV的销量前十?
从没有自主品牌站到过这个位置,更不用说是第四了!!
伴随着碳硅集团的首次周榜面世,俞兴还是给予它仪式感,在朋友圈里转载了《汽车商业评论》的最新报道并给出五个字。
何以称九州?
如此称九州。
赤澈阁提供了渔雪创作的《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300 行业震动(1W)(求月票)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