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光行似箭(1/3)
    
    
        
         澄明斋内。
  陆北顾将一沓“见钱交引”推到沈括面前,笑道:&"存中兄,这是欠你的马车钱,今日一并还清,总算了却了我一桩心事。“
  “你这去河北一趟出生入死的,朝廷多给些赏赐倒也还算像话。”
  沈括也不推辞,随手放在一旁道:“&"我估摸着啊,再过个半年,用来抵你买宅钱的分红也就差不多给够了,到时候咱们再正常分。““行,你我之间说清楚便是。”
  陆北顾点点头,坐下给自己倒茶,然后问道:“最近在胄案都忙什么呢?&"
  “还是改进热气球。“
  沈括道:“说起来,枢密院的韩相公倒是对此事极为看重,拨付银钱从不吝啬,而且催的很紧…我听说是因为最近夏国在边境开始陈兵,韩相公觉得若能尽快将热气球用于侦察,我军便能在边境对峙中占尽先机。”
  “庆历年间,他与范文正公在西北经略军事,当然深知&"登高望远'对行军布阵的紧要。
  陆北顾道:“不过,夏国开始陈兵之事,我倒是不晓得。”
  “我也是今天刚在三司听人说的。”
  沈括低声道:“此前朝廷不是下诏禁止陕西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的百姓私自与夏人贸易吗?当时榷场还是开着的,但现在屈野河划界的问题谈崩了,所以榷场也关了…这一关,可是直接把夏国给逼急了,开始大量陈兵边界,不仅是在麟、府两州,在横山方向也出现了大批夏军。”
  “要打仗了吗?”
  陆北顾微微蹙眉,他有点记不清屈野河之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了,但肯定就在嘉祐二年。
  ”谁知道呢?”沈括对此倒是无所谓,“反正,若能凭此物凌空观测敌情,于我军确实可谓如虎添翼。”
  “说不定能改变战场走向呢。”
  陆北顾说道:“毕竞我军历来大败,基本上全都是将领贪功冒进,然后一头钻进敌军的包围圈…若是能在高空看到敌人设伏,其实是能避免的。”
  “是这个道理。”
  沈括喝了口茶,又说道:“如今试验已颇有进展,栓绳载人升空已经能到十余丈的高度了,离真正用于军旅只怕不远矣。”
  陆北顾闻言,想起前世所知,道:“既欲观远,人眼终有穷尽,何不辅之以器?““哦?“沈括精神一振,“莫不是有什么好点子?”
  陆北顾伸手从旁边的柜子里拿了两片限镜用的水品,笑道。
  “譬如,若能制一望远镜,使目力及于数里乃至十里之外,与热气球相辅相成,岂非更妙?”
  “望远镜?”沈括放下茶杯,“是何原理?“'原理倒也简单。“
  陆北顾拿起两片大小、弧度不同的水品片,比划着说道:“以凹透镜视物则缩小,以凸透镜视物侧放大,若将一凸一凹两镜适当组合,间隔安置于筒中,则远方细微之物,亦可清晰窥见…其原理在于光行似箭,遇镜而折,所以可利用水品镜面折射光线,改变光路,聚拢影像。”
  沈括是何等聪慧之人?“大宋达芬奇”可不是白叫的,再加上这段时间他没少研究光学,一听之下,立刻抓住关键。
  他猛地站起,在案前踱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光行似箭,遇镜而折,若能将这折射之力巧妙运用,凸镜凹镜二者相合,调节距离…此言真如醍翻灌顶!&"
  他越说越激动,径直走到一旁的材料架前,上面陈列着各种打磨好的水品还料和配件。
  “澄明斋里现成的水品和工具俱全,我这就试试!”
  接着,他像寻宝一样在材料架上翻找,小心翼翼地取出几块透明度极佳、厚度与曲率各异的水晶镜片,这些都是澄明斋库存的精品。
  随后,沈括将这几块水品镜片放在眼前反复比对,挑出了两块,又拿起尺规取来纸笔,凭借着对光学现象的深刻理解和陆北顾的提示,迅速勾勒出几张简易的光路示意图。
  陆北顾见他这股痴迷模样,不禁莞尔,也不打扰,只静静坐在一旁品茶。
  实际上,很多伟大的发明,从技术难度上讲,并没有什么太高的门槛像是望远镜这种东西,只要跟沈括讲清楚原理,他制造出来一点都不费劲儿。
  毕竞,沈括是这个时代乃至整个华夏古代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要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其执行力是毋痛置疑的。
  只见沈括时而凝神计算,时而动手打磨镜片边缘,先用自制的简易夹具固定住两块镜片,然后调整间距,对着远处的楼宇轮廓不断调试。
  等到确定没问题了,沈括这才出门去专门给寺观供应法器的商铺里买了几根铜管回来这种铜管本是用来制作佛门法器“金刚铃”的握柄之用。
  大宋因为铜钱供应不足,所以有“铜禁“政策,朝服廷完全学握着铜料供应,仅允许部分寺观法器及铜镜由民间铸造,所以市面上能买到的现成铜管也只有这个了。
  但这毕竟是尺寸都固定的物件,不可能正好容纳下镜片,所以沈括只得“削足适履”,根据铜管的尺寸,对镜片进行打磨。
  澄明斋内,一时
               赤澈阁提供了西湖遇雨创作的《大宋文豪》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384章 光行似箭在线免费阅读。